起跑的劲头 引跑的底气 奔跑的姿态 宁波公安在“信用修复”赛道探索护企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05-11 11:1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委改革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如果企业信用没有修复,这200多万的订单可能就要泡汤了,感谢你们……”近日,江北慈城镇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主动服务企业办理信用修复表达谢意。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公安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公安大脑”建设为契机,对公安机关信用修复进行创新性重塑、整体性变革,成功打造公安领域信用修复应用场景,以起跑的姿态,引跑的底气,奔跑的劲头,在“信用修复”赛道上探索甬警护企新路径。

率先“起跑”:找准小问题化解大包袱

“信用是企业立身之本,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企业已满足信用修复条件,就主动联系,按照流程向省信用中心申请,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户政中心主任说。

为避免因轻微失信“小问题”,造成信用恶化、形成制约发展的“大包袱”,宁波公安主动聚焦信用领域,以江北分局为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安领域信用修复的便民惠企举措,共梳理出2019年以来符合信用修复申报条件的150起涉企行政处罚案例,成功帮助67家企业修复信用信息。

除此之外,宁波公安还在试点基础上,加强信用信息归集,打通了公安审批系统与省公共信用平台壁垒,在浙里办上线“公共安全领域”信用修复受理模块并设置审批事项,全面推广线上修复流程,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全程网办,提升信用修复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水平。

去年9月,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收到了来自“舟山市定海某运输队”递交的信用修复申请,北仑分局行政审批中心在收到申请的第一时间帮助该企业快速完成了信用修复,并于9月13日出具了信用修复确认通知书,避免了申请人舟山宁波来回跑的难题。

创新“引跑”:打破传统模式高效惠企利企

在“掌上办、网上办、零次跑”的政务服务大背景下,传统的公安领域信用修复还存在材料多、审批繁、耗时长等问题。

如何破题?宁波公安给出了高效惠企利企新的解法。

“我们在信用修复的全流程要素上进行了优化创新,形成集申请、审批、监管为一体的‘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机制,并推出了线上线下两种服务举措,全面提高了信用修复办理效率。”据宁波市公安局行政审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宁波公安对接市信用中心,针对省外注册、省内运营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信用信息无法在“浙里办”申请的情况,推出线下窗口受理、人工内部数字化流转方式实现信用信息修复。

注册在苏州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一物流公司,先前曾因未履行互联网备案义务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导致其长期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去年12月,该公司在被告知符合信用修复条件后,立即联系了当地公安机关,经网办中心及网安部门两级审核后,仅两天时间就对其不良信用完成了修复,帮助其成功获取了银行贷款385万元,给企业经营注入了生机。

“原来企业办理信用修复,最多的需要提交6种申报材料,至少跑两趟窗口申办,才能在1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现在我们推广了公安领域信用修复线上办理后,企业只需要在移动端浙里办APP线上申请,申报材料减至3种,最快3个工作日就能办结,效率提升70%。”市公安局行政审批处负责人介绍。

奋力“奔跑”:多措并举赢得企业满意口碑

有的企业对于信用修复的条件、程序不了解,存在信息差,可能会导致他们相关权利受限,造成一定的损失……

“底数有多少,哪些有修复需求,企业是否知道?”宁波公安开始对近三年的涉企行政案件进行梳理,并对符合修复条件的进行筛查,通过数据手段,增加获取信息途径,让失信主体第一时间知悉自己的失信信息可以修复,有利于有效激发失信主体的守信意愿。

与此同时,宁波公安打造公安领域“信用预警+信用修复”政务服务品牌,全面实施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两书同达”制度,从源头抓起,构建“督促失信主体‘修复失信’,指导失信主体提升‘诚信意识’,帮助失信主体及时‘重建信用’”,为其主动纠正自己的失信行为提供内在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梳理近三年全市涉企行政案件3000余起,符合申报修复条件的行政处罚案件近1000余起,主动联系需求企业300余家,已成功办结114件修复申请,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零跑腿”,切实增强了群众的体验感和便捷度,得到了全市企业、群众一致好评。

据宁波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惩戒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在于促进社会信用生态的良好发展,这也是上述《办法》实施的目的所在,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导向和正面激励的价值遵循。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